赞助狼队万博是什么企业-读李娟,从《我的阿勒泰》开始(二)_电视剧_散文集_巴太
你的位置:赞助狼队万博是什么企业 > 新闻动态 > 读李娟,从《我的阿勒泰》开始(二)_电视剧_散文集_巴太
读李娟,从《我的阿勒泰》开始(二)_电视剧_散文集_巴太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1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86

课间时,一位女生兴致勃勃地找我讨论一个话题:她问我觉得《我的阿勒泰》是一个开放性结局,还是属于大团圆式的结局?她还告诉我,网上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。我当时心里明白,她说的并不是李娟的散文集《我的阿勒泰》,而是那部改编自书籍的电视剧。至于所谓的“结局”,指的自然是李文秀与巴太的爱情故事。

如果我们看原著,尤其是在《乡村舞会》这一篇中,书中所描写的“单相思”几乎让人怀疑是否存在过情感。麦西拉,那个“单相思”对象,似乎对这种情愫毫无知觉,也没有任何“被爱”的反应和感觉。而李娟所叙述的“爱情心路历程”也只是短短一个秋天的时光。在那个时候,“我”爱上了“漂亮温和”的麦西拉,但也仅仅是因为“我”年少轻狂,而“我”与他并不真正认识,更无法让他认识我。李娟在书中以极简笔触写下这段青春期女孩的情感,反而让人对其真实感到疑问:“真的有这样的情愫吗?”

展开剩余80%

我当时就把我的看法告诉了那位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女生。我认为电视剧里的结局应该算是大团圆的,毕竟巴太最终没有辜负李文秀的期待,在年末的那个夜晚回到了她身边。从某种程度上,这个回归也象征着伤痛的愈合和心理障碍的消除。回归本身意味着巴太已经能够接受李文秀的爱。这样的结局,带有一种艺术的“留白”,为故事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。至于他们的未来是否会携手一生,还是因为性格不合、兴趣不同等原因最终分开,这个答案只能交给未来的生活去书写,毕竟电视剧的创作者并不能预见他们的生活发展。我还鼓励那位女生,去读一读散文集中的《乡村舞会》,也许她会找到不同的感触。

说来也是巧,我在没有读完李娟散文集第一辑“记忆之中”中的11篇文章(还差两篇没看完)的情况下,就迫不及待地用了两晚的时间,把电视剧追完了。接着,我就开始在课堂上介绍散文集,讲到作文应该避免空洞的话语时,我还特地用散文集中的《过年三记》中的“第三记《有关外婆》”作为范文给学生们朗读。

与此同时,我提到了李娟、她的《我的阿勒泰》及其改编的电视剧。不出所料,学生们虽然不太喜欢读书,却对电视剧表现出了浓厚兴趣。甚至连语文课代表都不惜费尽心思,把电视剧下载到U盘上,准备找机会让全班同学一起观看。那位和我讨论结局的女生,显然已经在家里把电视剧看完了。

看完电视剧后,我才意识到,所谓的“散文集”在改编过程中被彻底“魔改”了。李娟的原作和其中的角色,在剧中几乎面目全非,剩下的只是原著的一些模糊影像。这种改编反倒激起了我的兴趣,我急切地想要把剩下的散文集读完,看看在电视剧中还被“摄取”了哪些“影像”。

说实话,这样的“魔改”其实是可以理解的。毕竟电视剧作为一种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,往往需要在情节和观众情感上做出更多的戏剧化处理。而这样的改编,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内涵,深化了主题的探讨,甚至还提升了艺术的高度。剧中展现出的那种具有异域风情的唯美画面,极具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。与原作相比,原文中的纯朴人物像《边城》中的翠翠,而电视剧中的角色更像是《平凡的世界》里的田晓霞,特立独行、光彩照人。

然而,某些“影子”,是电视剧所无法完美呈现的。文字的世界,往往比影像更能传达丰富的韵味,而影像则可能失去这种细腻的表现。李娟对阿勒泰大自然的描写,充满了深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。那里的天、地、风、云、雷、电、雪山、草原、沙漠、戈壁、河流、湖泊、森林、荒野、花草、树木、房屋和牧场,所有的自然景观都被她赋予了独特的情感与哲思,而这些情感和精神内涵,影像很难完全捕捉。

例如,在《喀吾图暴风雨》一文中,李娟写道“白杨林带剧烈撼动,一路呼喊着:‘不——不!!……啊不……’”,这痛苦的乞求让人不忍倾听。又如,“十月的乡村……麦垛和天空的光芒照耀大地,把乡村的朴素之处逼迫得辉煌华丽”,那种天蓝草黄的景象,在文字中展现的是朴素与华丽的完美交织。还有,《班车里的寒冷》用冷得让人毛骨悚然的笔触写出了那种生死攸关的寒气逼人的感觉:“冷的人一动都不敢动,觉得动弹一下都会瞬间露出破绽……”

这些在李娟文字中的精妙描述,远远超出了电视剧所能呈现的唯美画面的范畴。她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,带着极高的艺术造诣。而这也正是读李娟的独特魅力所在,文本所拥有的美感和深度,电视剧无法比拟。

所以,若要真正理解李娟的作品,还是需要从原文着眼。而我的学生们,只看电视剧中的爱情故事,却忽视了其中更深层次的东西,也就像是“遗神取貌”,最终做了“买椟还珠”的事情。

发布于:山东省

相关资讯